艾四林: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部署。
编者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进入决胜攻坚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自即日起,本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为主题,推出系列专家访谈。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孜孜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也是亿万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渴望。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也是最大光荣。如何理解“向人民、向历史”的内涵,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围绕同一个宏伟目标进行总体设计并接续奋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
记者: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向人民”大家相对好理解,因为这一目标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向历史”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艾四林:首先,小康社会不是无本之木,它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之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承载着中国老百姓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历史追求。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交出的一份历史答卷。
其次,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承接的光荣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小康社会被正式提上日程。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用“小康”来表征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随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小康社会建设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历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中国共产党90多年为之奋斗的历史使命的最好诠释。
再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也是对历史立下的军令状,必须在2020年如期实现。时间能说明一切,历史是最好的裁判官,即将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实实在在的小康,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
记者:人们对奋斗目标的选择,不会是随性而为。我们为什么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什么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艾四林:提出具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对于凝聚民心、汇集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党对奋斗目标的选择是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人民意愿来确定的。而历史的发展,总有些关键时间节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就是一个重要历史节点,这个节点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正好相契合。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什么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棒跑好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顺利起步,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国的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这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也极大提升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能力。
二是增强信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会极大增强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如期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切实提高,这会极大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和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另外,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会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著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三是开启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承接历史,也连接未来,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要求是相衔接的,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站,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二、小康社会的具体指标具体表述在变,但党的初心使命没变
记者:有人说,中国道路,一头连接着国情,一头连接着理想。“小康”这个奋斗目标最早是1979年邓小平提出的。几十年来,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内涵又在不断丰富。您如何看待“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丰富”?
艾四林:首先,小康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理想必须立足现实。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并将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确立为党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小康社会内涵的发展,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当1995年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目标提前完成,提前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都是基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小康社会建设提出的更高标准、更新要求。
小康内涵的丰富也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事物的发展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是变和不变的统一。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再到“全面建成”,反映的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同时一个个阶段又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整体,这个过程是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小康社会的具体指标、具体表述可以变,时间表、路线图也会有新表述,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立足点没有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没有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没有变。
同时,这种内涵的丰富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对实践的反映,实践发展到哪里,理论创新就跟进到哪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凸显出来。比如,当社会和谐等问题凸显出来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社会建设就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当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时,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我们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
记者:“小康”目标提出以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个执政党持续围绕同一个宏伟目标进行总体设计,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我们党能够坚持不懈为这一目标努力的原因在哪里?
艾四林:我认为,以下几个原因很重要:首先,中国共产党因初心使命而生,也因初心使命而兴。这一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竭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发展史中,虽然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具体目标、任务,但这一初心使命贯穿始终,确保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具有稳定性,制定的发展目标具有长期性。
其次,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持续不断地艰苦奋斗才能完成。习近平总书记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段话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能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襟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朝着宏伟目标接续奋斗,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另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随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日益彰显。这一制度优势,保障了我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不动摇、不放弃,一以贯之地贯彻;确保对所办大事有统一、长远规划,坚持全国一盘棋,保持战略定力,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
三、我们的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是一个人都不能少
记者: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您觉得要想保证这一目标实现,我们还有哪些难点要攻克?
艾四林:我主要讲两个方面:一是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以及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没有全面脱贫,就没有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不能少。目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但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这些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剩下的一段时间,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就是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因此,脱贫攻坚战要更精准,要向深度贫困地区、老弱病残贫困人口聚焦,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积累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生态环境与新时代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热切期盼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影响着人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因此,必须大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即将建成的小康社会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
同时还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嘉宾简介:艾四林,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年3月23日)
相关链接: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共享“思想火炬”官方头条号:@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